锻造冷锻的出现先于热锻。早期的红铜、金、银薄片和硬币都是冷锻的。锻造冷锻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到20世纪方得到推广,冷镦、冷挤压、径向锻造、摆动辗压等相继发展,锻造厂家,逐渐形成能生产不需切削加工的精密制件的高效锻造工艺。早期的冲压只利用铲、剪、冲头、手锤、砧座等简单工具,锻造通过手工剪切、冲孔、铲凿、敲击使金属板材(主要是铜或铜合金板等)成形,从而制造锣、铙、钹等乐器和罐类器具。随着中、厚板材产量的增长和冲压液压机和机械压力机的发展,锻造价格,冲压加工也在19世纪中期开始机械化。
锻造是在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锻压。锻造提高温度能改善金属的塑性,锻造有利于提高工件的内在质量,使之不易开裂。高温度还能减小金属的变形抗力,锻造降低所需锻压机械的吨位。但热锻压工序多,子母环锻造,工件精度差,表面不光洁,锻件容易产生氧化、脱碳和烧损。当加工工件大、厚,材料强度高、塑性低时(如特厚板的滚弯、高碳钢棒的拔长等),都采用热锻压。锻造当金属(如铅、锡、锌、铜、铝等)有足够的塑性和变形量不大(如在大多数冲压加工中)时,或变形总量大而所用的锻造工艺(如挤压、径向锻造等)有利于金属的塑性变形时,常不采用热锻造,德阳锻造,而改用冷锻压。锻造为使一次加热完成尽量多的锻压工作量,锻造热锻压的始锻温度与终锻温度间的温度区间应尽可能大。但始锻温度过高会引起金属晶粒生长过大而形成过热现象,会降低锻压件质量。锻造温度接近金属熔点时则会发生晶间低熔点物质熔化和晶间氧化,形成过烧。过烧的坯料在锻压时往往碎裂。锻造一般采用的热锻压温度为:碳素钢800~1250℃;合金结构钢850~1150℃;高速钢900~1100℃;常用的铝合金 380~500℃;钛合金850~1000℃;黄铜700~900℃。